less than 1 minute read

这是为了毛中特课期中展示而写的文章,一不小心就写了三千字。感觉因为太久没有写自己的东西,语言流畅度、论证结构的清晰程度都没有以前好了,以后还得多多练习。

从实践论和矛盾论角度看流量经济

为什么选择流量经济作为分析对象?

在做展示之前,我一直在思考选择什么社会问题作为分析的对象。我希望这个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样分析就可以作用于一整个问题类别,而不是局限于单独的社会事件上;并且我还希望这个社会问题具有很强的既视感,意思就是大家都有深刻的体会与认同,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

经过对热点事件的筛查,我对当今中国社会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了大致的了解。网上讨论比较多的有人口问题、贫富差距、个人隐私泄露、媒体信任下降等问题。但是我认为这些问题不能够符合我在前面提到的对问题寻找的期望。如人口问题,这个问题的既视感不强,危害主要体现在未来;其他有些问题虽然具有既视感,但是不符合我对普遍性的要求。最后,我决定对流量经济进行分析,因为我发现,许多其他的社会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此,符合普遍性的要求,并且有很强的既视感,每个人都有体会,见证过许多恶劣的事件背后都站着“流量经济”。

什么是流量经济?

什么是流量经济?我对流量经济的认识过程符合《实践论》中提到的观点,首先从模糊的感性认识:流量经济就是说当今互联网经济时代,抓住流量就能够拥有巨量收益的一种经济现象;然后我查了许多视频资料与一些党政机关的社论,获取了“间接经验”,并且关注调查了几起因流量经济导致的低俗事件的前因后果与运行逻辑,如“猫一杯被封杀事件”“怀孕五月女子找媒婆说媒”,算是有了部分实践,从而建立了有关流量经济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理性认识:流量经济就是资本与平台通过算法的优势来收割韭菜,获取资本积累的一个经济现象。

由于获取高流量对于内容创作质量没有绝对要求,而是要求符合用户期待,所以导致低俗化、虚假性、煽动性内容的涌现,这是流量经济的伴随现象,也是诸多社会问题的来源。

后面我又去观摩了更多的观点,发现之前的认识其实并不准确,这应当属于认识的一次迭代。“流量”实际上一直都存在,并且在盈利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并不是互联网平台诞生才导致“流量”的产生。以前的流量是指人流量,商家都致力于追求人流量更多的地方开设店铺,从而获取更高收益。只不过互联网平台的诞生放大了“流量高与低”这对矛盾在盈利过程中的影响力,从而形成了以流量高低为主导的而不是服务质量、内容质量优先的商业模式。那么这种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呢?

为什么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

在这里可以利用矛盾论的观点,我们可以将盈利看成由两对矛盾所决定,“流量高与低”的矛盾以及“质量优与劣”的矛盾,在原先的线下经营模式中,产品或者服务质量优劣直接决定经营个体的盈利程度,而流量高低对于经营个体盈利程度的影响有限。虽然在繁华的地段人流量大,对经营个体的盈利程度也有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线下经营模式中,流量的多少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成本,例如:繁华路段的房租更贵,而且是远远高于流量较低的偏远地区的成本的。所以“流量”带来的净盈利并不高,并不是优先考虑的角度。因此,如果我们把流量视作常量,争夺那些进店实际消费的有效客户的核心就在于产品或者服务质量的优劣。

反观互联网经济,由抖音、快手等平台的兴起,进入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流量的高低”成为了盈利的主要矛盾,而“质量优劣”反倒成为了次要矛盾。这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发展阶段不同,矛盾的表现不同。为什么流量的高低能够成为主要矛盾?原因一是互联网上的流量是可以不需要经济成本的,如抖音上面发布视频,获得基础推送是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的;二是人均日上网时长达14小时以及线上平台的开放性与网民的流动性,导致流量的数量级十分庞大,追求“质量”的边际效益远远没有追求流量带来收益来的简单粗暴。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把短视频的“点赞”视为是一种盈利的话。(这个假设是合理的,比如bilibili,点赞量越高,创作激励会越多)如果不做引流的尝试,就算一个人生产的内容十分优质、专业,能保证看过的人90%点赞,然而看过的人只有几十人,就算包括因为觉得“哎,这个人讲的真好”而转发给朋友的人总共也只能到达上百人,那么点赞量最多也只有几百;如果炒作、跟风、迎合更广大的低俗趣味,那么就算点赞比率只有1%,我浏览量有了几十万,最后点赞量也会很高,带来的盈利会更多。

追求利益是经济发展的本源动力,所以为了追求更高的盈利,更多的人不再卷“质量”,而是卷“流量”,抢夺人们的注意力时间。这就导致了庸俗化、情绪化、非真实内容的涌现,这是由于这样的内容更加迎合大众的平均素养水平,能够更快、更大规模地引发讨论、博人眼球吸引更多的流量。所以现如今许多媒体甚至是官方媒体在没有核实内容真实性时就会进行内容的转发,更快抢占新闻的流量蛋糕。

外力的影响

所以到这里就结束了吗?不,这只是内在矛盾运动导致的盈利关注点的变化,这是首要影响,其实还有第二的原因,那就是外力作用:流量如何变现?原因是广告系统、电商与带货系统的发展日趋成熟,只要有流量,不愁接不到广告、接不到电商与带货,而这背后就是巨大的利润。一条广告收入数万元的博主比比皆是,电商带货一夜入百万也毫不夸张。不过这还只是“流量”变现的方式的冰山一角,还有直播收礼物、参与商业活动、代言等操作都可以让流量化作真金白银。

总结

在此可以总结一下。首先,我按照实践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了“流量经济”的真实面目,从反复接受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然后再将认识使用到实践,发现存在问题然后又修正,达到了一个相对客观的认识状态。后续随着科技与社会的发展,有关流量经济的认识有可能会需要重新更新。

然后我又基于矛盾的特殊性,分析了流量经济产生的原因,实际上矛盾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特殊性,其中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从而决定了人们卷“流量”而不是卷“质量”。虽然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在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首要原因,但是并不否认外力影响作为第二原因的重要性。“流量”之所以能变现,就是因为广告系统、电商带货系统的蓬勃发展。

经过此次将“实践论”和“矛盾论”指导分析的实践,我对二者的认识更加深刻,也更加认同二者的正确性,这何尝不也是一种实践论的运用呢?

如何去做?

以上只是针对为什么会有流量经济的原因的解释,但是并没有提出对于这种现象应该如何去做的指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清晰认识到存在着“清朗环境与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但这也不是新的矛盾,而只是流量经济将其放大了。一直以来,如果想要追求清朗环境,必然要舍弃一些经济利益;如果要追求经济利益,必然要舍弃一部分的清朗环境(由此可以看出资本潜藏的獠牙)。这是矛盾的斗争性。清朗环境虽然是人们自己定义的,但也是得到大多数人认可的一种意识形态。自古以来,庸俗、偏激、虚伪、夸大事实的内容就是让有理性思考能力的人群厌恶的,但是现在反倒是这些内容能够获取大量流量与关注,从而获取利益,从而使人产生了“恶能受益”的感觉,这就是流量经济让此矛盾得到突显的原因。这实际上会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产生严重的危害,因为如果所谓正义的思想如果不能得到物质上的支持与认可,而只有保持正义的人们的呐喊:“举世皆浊我独清”,那么终有一天原本的正义会受到侵蚀,人心也会受到腐化,传统美德与优良品质将陷入难以挽回的境地。

综上所述,相关部门的监督与惩治迫在眉睫。我们不能为了经济发展而忽视了清朗环境的建设,这样会加剧贫富差异,导致德不配位、劣币驱逐良币等不良社会现象的生发,从而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对于普通群众,我们应当提高个人素养,擦亮眼睛,对庸俗、偏激、虚伪的内容坚决说不并大胆批判,共同维护清朗的网络环境。


图片加载失败
感谢阅读,祝你拥有愉快的一天!
爱来自:SakuraMarble
转载或引用请标注来源,欢迎评论!